高世名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教授 高世名
《光音.天城1-100(2)》裝置,2022-2023年
Light sound sky city1-100(2),Installation,2022-2023
采訪人:管老師這一次的作品里面,您最欣賞、喜歡的是哪一件?
高世名:這次展覽中最打動我的是外面一百多件小型的作品。將一百多件小型的作品放大,實際上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件巨型公共裝置作品的小稿。但是我們又不能把它們簡單理解成小稿,而是一百多件自成氣象的完整的作品,如同書齋文化中的案頭清供那般。更重要的是,這是一位裝置藝術家無限豐富的“日課”,這恰恰是非常打動我的地方。
《光音.天城1-100(63)》裝置,2022-2023年
Light sound sky city1-100(63),Installation,2022-2023
管懷賓老師是在當代藝術領域專注探索并且十分深入的一位裝置藝術家,甚至可以說是在中國范圍內非常專注的裝置藝術家,他惟精惟一,生產力極為旺盛。幾十年來,他為裝置藝術這一藝術形態探索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他的裝置作品不是現成品的堆砌,每個部件都經過了精心的制作與打磨,他總是保持著一種親力親為的狀態,因而也始終保持著一種雅遜的品質。同樣,他的展覽也不只是作品的集結、現場的營造,更是一種做局與造境。
《光音.天城1-100(1)》裝置,2022-2023年
Light sound sky city1-100(1),Installation,2022-2023
比如說裝置藝術的呈現高度依賴于展覽空間,依賴于展覽本身,沒有展覽,裝置藝術家就只有草稿、草圖或觀念、方案。在管懷賓這一百多件小型裝置作品中,呈現出了一種日常的狀態、一種即興的狀態、一種造物和造境之間的狀態。這是一個藝術家在他創作的成熟階段、在他的藝術創作和他的日常生活之間,達到了一個非常良性的狀態的表現,這樣一種狀態是具有生發性的,這意味著他把自己的藝術創作和日常生活、生命狀態非常好地契合在了一起,這是最打動我的一點。
《光音.天城1-100(23)》裝置,2022-2023年
Light sound sky city1-100(23),Installation,2022-2023
同樣,在這個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于中國傳統園林中獲得了大量的創作靈感、大量的意象,甚至是大量的創作方法。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進入一個無人的世界,卻又有著對“世界感”的體察,這來自他對園林一往情深的研究。我們能夠感受到這里是蘇州,感受到管老師對蘇州有著特別的感情。他在這里讀過書、生活過,他對于蘇州的園林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與非常切身的感悟,所以說這次展覽、這些作品我們可以看作是管懷賓老師對蘇州的一次致敬、一份獻禮。
《天際識歸舟》裝置,金屬船兩艘,不銹鋼鏡面,鍛銅太湖石,銅管,尺寸可變,2015-2018年
Heaven knows the boats,Installation,2015—2018
采訪人:有很多民眾會走進美術館,對于普通大眾來說,看裝置藝術展,您覺得可以從哪幾個角度去欣賞呢?
高世名:首先不要考慮能否看懂,這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裝置藝術最重要的是讓你去體驗,讓你到現場去,在藝術家的物與像、空間的經驗之中能夠有所體驗。用自己的身體去感知,而不是猜測藝術家想要表達什么,它其實構造出來的就是一種情境、一種物象。所以說管懷賓老師他從中國的造園以及東方藝術的這個大脈絡里面形成了一種方式,一種介乎造物和造境之間的一種方式,既是在造物,也是在造境。
《光音.天城1-100(98)》裝置,2022-2023年
Light sound sky city1-100(98),Installation,2022-2023
通過園林,管老師一直在探索裝置的中國形態。他對園林的愛并不是文人的矯情,對他來說這是自然而然。管老師最新出版的作品集叫《無人界》,《無人界》的封面上有秦觀的名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這是他對現實的態度,也是他對造園的態度。
《光音.天城,1-100(59)》裝置,2022-2023年
Light sound sky city1-100(59),Installation,2022-2023
其實,造園是最復雜的藝術形式,是造景和造境的結合,是在現實生活中營構一個超現實的時空、一個完整的小世界。園林是高維創作,山水、樹石、花卉、建筑、節氣、春夏秋冬、陰晴雨雪、晨昏朝暮全部算是創作元素,五感齊開,萬象畢至,才能在總體上做到境界之營造,詩意之展開。管老師正是以園林這一高維創作開啟了裝置藝術的新方法、新路徑,使裝置藝術具有了通達于中國空間詩學的可能。
《光音.天城1-100(62)》裝置,2022-2023年
Light sound sky city1-100(62),Installation,2022-2023
同時在他的整個作品中,尤其是他的一百多件日課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有對中國傳統的譜系、因緣脈絡有一種非常直接、非常密切的關注外,還可以看到他對整個20世紀以來的現代藝術中一些重要作品的回應,作為一種致敬的轉型、一種酬答的創作,這一點也是中國藝術自身的特色,就是與歷史不斷地酬答、唱和,不斷地響應,這些也是我們在管老師的作品中能夠感受到的東西,也就是匯聚在作品中的那些一古一今、一東一西的元素。
《光音.天城1-100(90)》裝置,2022-2023年
Light sound sky city1-100(90),Installation,2022-2023
采訪人:蘇州有許多古典園林,而工業園區又是比較現代化的,請問您對于藝術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如何看待?
高世名: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中國的園林到底是什么?中國的園林是不是公共藝術?其到底是公的空間還是私的空間?實際上,以前很多時候園林是私密空間,現在它在某種意義上成為公園,成為了公共空間。那些公共雕塑、公共藝術在城市空間里面起到一種點綴、激活、重新地命名和組織不同公共空間的作用,這個是今天的裝置藝術在一個開放空間、社會空間中所具有的意義。那么在管懷賓老師的作品中,我們就看到了這兩者的一種結合,也就是它既體現出園林在公與私的欣賞之間的一種微妙,同時又具有今天的公共藝術介入社會空間所產生的公共性、紀念性與組織性。
《傾園》裝置,鋼板,銅管、鑄銅太湖石,2021年
Inclined garden,Installation,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