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的 選 擇
范疇:藝術的定向
第三章:性知覺
(下)
陳雨光美學專著
第十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獲獎畫家 李蒸蒸《重彩工筆設色·陳雨光先生》65×53cm
陳雨光(憨牛),農歷1949年生。選擇美學與中國畫視錯覺學說創始人。先后獲得過十余項科研成果獎(包括國家級課題)。在經濟、數學、計算機、美學、哲學、邏輯等跨學科領域,出版有十數部專著,發表有數百萬字論文。其主要藝術哲學類代表著有《美的選擇》、《視錯覺》、《美的致生范疇》、《藝術的定向》。書畫鑒評本《唐詩三百首書畫集》、《宋詞三百首書畫集》、《元曲三百首書畫集》、《中國當代花鳥畫作品精選》、《中國當代工筆畫作品精選》;策劃組織了《中國畫三百家》。
《美的選擇》集數十年努力,首次在國內從藝術哲學的角度,對中國畫學科體系的確立做出了兩大基礎性探索:第一,定義且回答了“何為中國畫”,揭示了“察覺不到光線作用的繪畫法則”。第二,創立了以視錯覺動向力發生學為內核的選擇美學,從整體論的范疇論,定義了“何為美”。
著作者是至今唯一耗時八年、約集了三百多書畫名家,編寫出版了填補空白的書畫鑒賞版《唐詩、宋詞、元曲三百首書畫集》的詩評鑒賞家。
基于當代藝術家的深度交誼和研究,著作者在珍藏的《元曲三百首書畫集》中,共獲得百多位專業畫家的大力支持,并收到了310幅精心創意的繪畫原作?,F今,許多書畫大家己故世。隨日時移,這部著作中的創作真跡和筆墨文范,己成為理解藝術的無法再獲的瑰寶,尤其數次展覽所引起的轟動,更證明,作為國粹的“詩詞曲/書畫文”的超越時空的神圣的崇高。
美的選擇 · 范疇:定向·性知覺
(陳雨光美學專著)
目錄
第一章:眼睛中的思想
第二章:知覺動向力
第三章:性知覺
第四章:精神象性
第五章:整體的特殊
美是人類有意義的選擇
《美的選擇》論述:一個生動漂亮的小臉,總讓人難忘,走過,老想回頭看看,她,好美。
前面,也重述,性知覺,讓人對漂亮的感知有了意義,并賦予概念,漂亮被諸多詞義涵蓋一一靚麗、溫婉、窈窕、清純......
這恐怕是,最“剪不斷”的“理還亂”。
因為。意義,是只有人類才能迭擇出的概念。只有人類才有情感賦予——范疇——有無。
美是什么?
是人類有目的意義的選擇。既為選擇,目的意義就不具有單一性。在具有祟高與優美意義的女性裸體面前,藝術的選擇是多樣的,《斷臂維娜斯》選擇的是高貴的優雅,《勝利女神》選擇的是高尚的正義,《泉》選擇的是高雅的自然。
然而,不同的選擇亦有共性,她們都是人性的高雅,人格的高貴。所以,女人體并不是祟高的排外,男人體亦不是祟高的專利。
人類對美的選擇,是性覺醒的標志。
與牽掛/抗拒相關聯的元范疇,是崇高與敬畏。
元始人在天搖地動面前,充滿神圣的敬畏,崇高是不可抗拒的震撼力,故而,神像期的圖騰,是心靈征服的象征。
在人類尚不能欣賞優美前,崇高早己是心靈敬畏的所義。
無論勞塞爾的維娜斯,還是紅山女神,生殖意義的公有神圣,都是人類向往的崇高。父權私有的殺戮與掠奪,是神像期力量的呈相。盤古與女媧的開天辟地,則是心靈崇拜的永恒。
生存,讓生命圖騰超凡的英雄。
英雄時期,才是人類自信文明的真正開始。
精神浩然,才是人類崇高美感的真正發生。
一、祟高
人格的浩然戰勝恐怖的悲哀
——陳雨光論崇高
馬援《大禹治水》183×167cm(憨牛居藏珍)
崇高性,就是超越客體限制的理念,它表現了人在看到超越客體崇高理念時的一種意象,并把這種意象定義為可明確的概念,且成為思維的一個元素。實際上,崇高性的范例說明,人在受到外力控制時所表現的認信,是更多地相信世界,還是自己。這就是我們在古典背景分析時所論及的“天、地、人 — 理、性、命”的關鍵問題。人在這一關系的選擇時,實際上只能做出三種決斷:面對世界進入自我;放棄自我逃入世界;徜徉于二者之間。人的這三種立場、行為和方式說明,早在遠古的蘇醒時,人已感到了對世界的畏懼。
大禹治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征。已故藝術家馬援,用屹立的山形,表現英雄的氣概,唱頌拼搏的精神,其崇高,是堅強、犧牲、科學、無畏。
崇高與畏懼的遠古覺醒,使人在把握內外在的對立時,有一種對立的力量在左右自己。這種力量是神秘的,因為它不可見,但它又是存在的,因為它讓你有力量與自然分離,有勇氣與自然對抗。這種對立的神秘力,似乎比人類強大,比世界亦強大,它位于人類和世界之上。原始人依賴這種力量,并從中獲得了自己的上帝。上帝的大慈大悲,不僅保護著人類,亦驅除著人類對自然的恐懼。人在上帝面前禮拜,以之作為這個對立的神秘力量的象征,讓其具有了超越客體的崇高。于是,藝術便在崇高與畏懼的對立中誕生。人類第一次體驗了內在精神戰勝外在壓力的形象感。這種精神的形象取代了視覺的形象,并通過藝術把它置于可見的平面之中,并逐漸地片面化、深刻化、非現實化、人格化。這就是藝術造就了主宰,同時主宰造就了藝術的遠古邏輯。正是這一邏輯,孕生了置于平面之中的意境,讓人憑藉它,去積累思考的經驗。
中國山水畫積淀著士者情懷,知山為仁的正氣,知水為性的逸氣,滋養了千百年山水的渾然之氣。尤其付抱石的二萬三千里寫生,更開啟了新中國前無古人的筆黑江山。山水大家、付抱石入室弟子暨十幾年的助教——黃純堯,籍《望岳》,表現了杜工部對崇高的慨嘆,他將“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高遠的心胸和搏大的志向,化于黃氐著名的亂筆皴中,讓人欣賞:什么是精神立天地之間,氣浩貫古今之恒——雄渾、深遠、博大、宏曠。
黃純堯《杜甫·望岳》76×45cm(憨牛居藏珍)
中國花鳥精神,是崇高的表象。自潘氏(天壽)為文風而崇高的革命情懷一成文范,中國花鳥畫便有了前無古人的開拓。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高卉民工作室博導高卉民,憑《塞北清秋》,摘取了2019年第一屆全國花鳥畫展最高獎。此幀作品在中國花鳥繪畫史上具有承先啟后的學術價值。 當卉民創意成為藝術的欣賞,卉民藝術的無限之旅,即用生命的存在解義超越生命虛無的崇高。在花鳥畫為境界而崇高的追求中,高卉民所大寫的苦寒之美標識了花鳥畫新的天地。他為文風而崇高的花鳥藝術,是中國當代花鳥繪畫史的一次“最具影響”。五四情結與紅色經典后,崇高,一方面成了為文風的向往;一方面成了為文風的凡是,在左右眾議的話語前,筆墨又游離于“技術 — 程式”之間。恰在這一關鍵時刻,高卉民賦予筆墨本應活的精神,他恪守前師革命,沖脫定勢藩籬,開始了為文風的時代詮釋,第一次把花鳥視線移向了草野;草、苦草、勁草的三草精神成了文風的時代象喻。應該說,這是風格崇高的又一建樹,當時空指向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畫壇掀起了一個告別崇高的運動,這一屬性為過渡的現代取向,至今仍未終結。在這個持別時期,高卉民仍以為文風的筆墨解義崇高。以《塞北清秋》為影響的中國花鳥畫,開始了從又一角度探索由近代形態向現代形態的過渡。藝術家用大寫的三草精神,吐發了花鳥藝術新的向往,代表了在改革開放中,中國花鳥畫不同于以往的又一取向。
楮濱《大船浜》53×65cm(此幀創意入列第七界全國美展)(憨牛居藏珍)
公元1世紀,古羅馬時代,朗吉諾斯發表了傳世經典《論崇高》。他強調,人首先要有莊嚴偉大的思想?!俺绺叩乃枷?,在恰到好處時出現,便宛如電光一閃,照徹長空,顯出雄辯家的全部威力”。他認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有五個方面:莊嚴偉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辭格的藻飾、高雅的措辭和尊嚴的結構。
春秋左丘明的《國語·楚語上》 :靈王為章華之臺,與伍舉升焉,曰:“臺美夫?!睂υ唬骸俺悸剣櫼詾槊?,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致遠以為明。不聞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鏤為美, 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囂庶為樂;不聞其以觀大、視侈、淫色以為明,而以察清濁為聰?!卑裁褙悸牭?、致遠,是人君應有的崇高品格。
高卉民《塞北清秋》86×86cm(此幀創意獲全國首屆花鳥畫展最高獎)(憨牛居藏珍)
寫像祟高,一直是中國人物畫的歷史責任。蔣兆和就是時代的擔當者。切戈達也夫,曾對其高度評價,稱其“在中國畫未來的繁榮中,應占有光榮而重要的地位?!敝袊宋锂?,自蔣起,不再才子佳人和高人隱士,而是為時代造像,為苦寫意。沈鵬在評價《流民圖》時,這樣寫道:它“像一股悶雷,驚動無聲的大地,像一道暖流,喚起人們在嚴寒中對春天的向往。它是無聲大地中的痛苦的呻吟,是一個誠實的畫家的血淚結晶?!备哂鲫康摹蹲T嗣同》,寫狀“愿以頸血刷污政”的崇高,他筆下劍膽琴心,挾高士之才,負萬夫之勇,是視死如歸精神的唱頌,是揭示黑暗大義的榜書。
高遇昕《譚嗣同》102×101cm(憨牛居藏珍)
崇高至于孟子,中華有了骨氣與脊梁。
孟子的浩然之氣,至大至剛: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自孟子,人,有了尊嚴,在面對無奈時,用人格的浩然戰勝恐怖的悲哀。
施勝辰《邢臺大地震記事·人民總理》83×93.5cm(憨牛居藏珍)
1966年3月22日,邢臺又發生了第二次強烈地震,敬愛的周總理,再一次乘直升飛機,急赴災區。從早晨五點到晚上九點,我們的總理,一口飯沒吃,一分鐘沒停,冒著余震連連,持續工作了十六個小時。他走了兩個縣四個地方,講話累得嗓子都啞了。面對斷壁殘垣,皺眉深鎖,二十多小時了,我們的總理仍稞粒未進,當得知受苦的百姓還沒飯吃,拒絕了工作人員找來的泡飯:“我怎么能獨自一人在這吃飯!”便下令把這些吃食送給那些受難的群眾。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偫淼某绺?,是公仆的偉大,是無畏的盡責。施勝辰懷著極為崇敬的心情,幾易其稿,畫出了人民總理。藝術家和我說:他畫的是一盞明燈,人民的總理正燃燒自我,以此點亮黑暗中痛苦的災區心靈,給人民以希望和力量。
有限生命相對無限精神,祟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美于祟高,就是人格風骨的超越。在現代,最有目的意義的是共和國崇高。國旗、國歌、國徽——崇高在人民心中的神圣與偉大。而共和國英雄是崇高的模板,英雄心中,人民又是標志崇高特征的象征。偉大的鄧小平有名言:我是人民的兒子。在共和國美的范疇中,再也沒有比自認"人民的兒子″,并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更縣崇高的責任和偉大的奉獻。中華民族的崇高之美,正因為有了為人民而拼搏的精神,才有了內深的格致與脊梁。
我驕傲,
中華的崇高,
有孟子浩然的正氣,
有大禹治水的豪壯,
有會當凌絕的雄渾,
有苦寒之生的命運,
有頸血刷污的壯烈,
有總理鞠躬盡瘁的后已,
有小平人民兒子的心聲,
有主席還看今朝的胸懷。
王小暉《美麗生活圖》33×138(憨牛居藏珍)
山東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
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省女畫家協會主席。
二、優美
有教養的自然與有尊嚴的典雅
——陳雨光論優美
博克問:雷電交作,陰森可怕的黑夜里,詩需要什么——巨大的、粗獷的、野蠻的氣魄。反之,在寧靜祥和的暖日中,詩需要什么——柔和的、沉醉的、愜意的舒適。
我在《靜穆的永恒》中指出:希波戰爭后,古希臘開始出現藝術的世俗化——取向舒適。
戰爭后對和平與靜逸的向往,希臘化的藝術更女性化,柔和的線條,潤滑的外表,抒情的噴泉,動人的音樂,浪漫的舞臺,這一切都和戰爭前,截然相反。
一種婉約淑柔的感受,一種寧逸愉悅的心態,一種協調靜謐的形式,如若舒伯特的《小夜曲》,委婉、充溢,恰春風沉醉,似彩云追月,綺麗、典雅、含蓄、清秀、纖柔、婉約,不是《海燕》的風暴,不是《命運》雷電,而是那張不一定十分漂亮,卻十分動人的、過目總想再回頭看看的小臉。
這種美感,不會出現在英雄期的血與殺,也不會出現在道德期的競與技,她,只能出現在愛琴海柔和的風韻和蕩人心懷的花園與噴泉中,女人化的優美,至脫離母權后,第一次成為男人化的至上追求。
這是美學范疇演義的最大之謎。
我的研究認為,優美的和諧化泛式發生,是對本體論比例理式的升華。貴族有尊嚴的典雅,在希波戰爭后,被愛琴海的柔風細雨,逐漸平民化,其中,女人化的性感取向,更成為男人化的欣賞,性光譜,第一次用柔和色繪染了至高點,有教養的自然,成為文學、音樂、繪畫、雕塑與戲劇。
性光譜的高級,第一次用裝飾來呈相高貴。女人化,用性感的奢侈,取代崇高的仰望,讓人,持別是男人,可以擁抱與觸摸。這時,生活的意義,有了平民色,幾乎每一個自由人,都可以想向,他和她,他的家,需要什么?怎樣去需要?
也許,從這一刻起,世界真的變了,變成,為了優美而純粹的簡單。
吳壘《重彩工筆·花季》128×91cm(此幀創意獲第四屆全國工筆畫大展銅獎)(憨牛居藏珍)
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公元前11世紀,中華大地便有詩經美女的風尚,優美為女,美女即風,風以當歌,歌頌詩經,《衛風·碩人》有描: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盻兮。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屈騷的香草美人——蘭、芷、蕙、茝,美于優雅,成為人格品性。
崇高致因于偉大,優美致因于纏綿。其實還是源于動物的性本能一一牽掛與抗拒。用人格的浩然戰勝恐怖的悲哀
藝術造型,需要火焰型的燃燒與激越,也需要曲波型的柔滑與倩麗,撼人的暴風與沉醉的春風,陰森的黑夜與愜意的陽光,吶喊的抗掙與寧靜的愉悅,都是美,生活,一方面,需要用人格的浩然戰勝恐怖的悲哀,一方面,需要有教養的自然與有尊嚴的典雅。
若從性知覺的感受講,人,更向往的是陽光、綺麗、典雅、含蓄、秀麗、纖柔、婉約、和諧,性與欲,愛與戀,血與沙,都是英雄美人的為文理想,我曾言,中華之美,自屈子悲思之愛、少游凄婉之戀,便有了理想、高度與格致。
崇高與優美,陽剛與陰柔,英雄與美女,千百年來,都是人類有眼睛的思想,都是知覺動向力有選擇的目標,都是性知覺有意義的范疇。
米開朗基羅《圣殤》(現藏于梵蒂岡圣伯多祿大殿)
三、悲劇
正義的苦難與命運的詠嘆
——陳雨光論悲劇
偉大的《圣殤》,是偉大的米開朗基羅,用斧與琢,在詠嘆偉大的圣母: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未曾見過陽光。
米開朗基羅將圣母對獻出獨生子以救贖人類的偉大而復雜的情感,凝結成永恒的經典。雕像的整體結構是標準而穩定的金字塔形,圣母的身軀成為了支撐基督身體強有力的后盾。事實上,這尊造型并不嚴格成比例,在一位女性腿上橫置一位成年男人,米開朗基羅需要將圣母的比例適度放大,方可支撐。然而寬大的衣飾如同帷幔,掩蓋了人體的比例,看起來相當自然。圣母低垂雙目,微微伸開手掌,將基督呈現在世人面前。她的面部表情平靜、憂傷、惆悵,與基督面容所呈出死亡的寧靜相呼應。
我在梵蒂岡圣伯多祿大殿,佇立于米開朗基羅造像前,久久靜默,體驗飽經陽光后的突臨黑暗。
大師用圣母悲劇,主指主體遭遇到苦難、毀滅時所呈相出來的救贖欲望、生命力以及最后迸發的平靜到深致海底的吶喊。她,所顯示出的超常的抗爭意識和堅毅的行動意志,是正義苦難的意志與命運不屈的詠嘆。特別是藝術家營造的圣母青春永駐的臉孔,表示,他,堅決不再為不切實際年齡爭論不休,他,用超然的平靜和美麗,站在圣教會的角度解釋:圣母不僅象征童貞女與圣潔;另方面,天主揀選了瑪利亞為童貞女,那么讓她顯得永葆青春自然是天主的本能——
永恒的青春與高貴的典雅,象征著人類美好的追求與正義的理性。
這還是古希臘——用寧靜克制哀傷,用神圣呈相肅穆。
這就是文藝復興的米開朗基羅,用《圣殤》解義的悲劇。
《紅樓夢》的黛玉葬花,不也是花殤,不也是用淚詠嘆美好的喪失。
袁生中《黛玉葬花》98×53cm(憨牛居藏珍)
悲劇淵源于古希臘,由酒神節祭禱儀式中的酒神《狄奧尼索斯》頌歌演變而來。在悲劇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盡磨難,甚至失敗喪命,但其堅定的意愿、動機、理想、激情,預示著勝利、成功、未來。悲劇撼人心魄的力量來自悲劇主人公人格的深化。
楮濱《元曲三百首書畫集·關漢卿[感天動地竇娥冤]》66×64cm(憨牛居藏珍)
我最重要的研究發現,是性與欲是巫與儀的目的舞臺——戲劇性——成為一切藝術的基礎定向。
美,無論祟高還是優雅,都是天地和諧的信仰,是一種有意義的舞臺化戲劇性的祭祀。即使現代,這,也絕不是迷信,而是天地人的信仰。國家用法定形式注立的春節、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都是原始即拜的天地神靈、祖先正氣。國慶節,難道不是新與舊的洗禮、崇敬與祈求的禱愿。這,是什么?這是應當永遠銘刻于國人心中的大美與浩然。
祭禱儀式的舞臺化,催生了藝術。古希臘的舞臺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悲劇舞臺生詩,原始的祭祀活動,需要用詩歌引發觀眾對舞臺人物的憐憫,對變幻無常命運的恐懼,由此使感情得到凈化。悲劇史詩,描寫的沖突往往是難以調和的,具有宿命論色彩。悲劇理論認為悲劇性就是指人對死亡、苦難和外界壓力的抗爭本性;悲劇主體具有強烈的自我保存和維護獨立人格的欲望,往往因為對現狀的不滿而顯示出強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動機,并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諸行動,即使命運使他陷入苦難或毀滅境況之中,他也敢于拼死抗爭,表現出九死不悔的悲劇精神。
我四十年的美學研究經歷,至今,才發現了一個學朮之迷:為何英雄期的標志會出現女性化,如《勝利三女神》,《勝利女神》?
也許,這亦是“人/神”命運的相較觀,若同中華美學的柔以克剛。
古希臘的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曾用《復仇女神》,講述愛與戀的恢復,中華的悲劇理想屈子,亦寫出《九歌》,以唱頌先民愛與戀的神祇。
悲劇是人與神,英雄與恐懼,人格與命運的抗掙,是不屈、堅毅、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崇高,是對失卻美好的慨嘆。個體意志的自發作用與“天/ 命”的斗爭也是造成悲劇的唯一成因?!?竇娥冤》就是用柔弱去感天的舞臺。弱小寡婦竇娥,在無賴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為殺人兇手,被判斬首示眾。臨刑前,滿腔悲憤的竇娥許下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果然,竇娥冤感天動地,三樁誓愿,一一實現。
屈原《九歌·國殤》
《九歌·國殤》,是屈子英雄的祭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當戰爭面對的是“ 旌蔽日兮敵若云”,便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斗。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陣,欲長驅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陣中有一輛主戰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的驂馬也被砍傷,但它的主人——楚軍統帥,仍毫無懼色: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這就是屈騷大悲之慟。英雄楚魂,壯哉千古。
張鴻奎《元曲三百首書畫集·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67×67cm(憨牛居藏珍)
四、喜劇
幽默意境譏諷丑陋現實
——陳雨光論喜劇
痛苦生悲哀,同情滋懷愛。這是悲劇。
幽默譏笑意,諷刺抨現實,這是喜劇。
與悲劇的哀淚不同,喜劇的嘲淚,也是反省惡劣、刺諷乖謬的美的批判。
當丑陋的現實,被幽默的譏諷,拔開面目,讓真象隨著戲劇從圖的展開而徹底暴露時,就會引起人們的含有諷刺意味的笑。
這是有淚的嘲笑。它對人心的刺動,一點也不輕于悲劇的撼動。
我的研究認為:可笑性是性知覺對性感缺陷的最早體驗。
特別是在人體理想期,奧林匹亞對人體建美的贊許,矛盾為對不健全丑陋的發笑。這種因不健全而引發的譏笑式的嘲諷,不會發生在動植物身上,也不會發生在母權期,甚至不會發生在父權的生殖崇拜期,而只會發生在性感缺陷的優美遺憾中,優美缺陷引起丑陋,難看性,引起可笑性。
藝術最早的理想,是完美比例,古希臘在完美性上登峰造極。當現實的裸體,比較于理想的維娜斯時,冷靜的理性會讓眾人失望,完美的理想與失望的現實,生發了一種因美而丑的可笑。
藝術一旦將譏諷丑陋作為性光譜的范疇定向,舞臺化的投射光就會因此而縣有新的色調——幽默意境。
同理,性感的可識性,一旦成為人格的可識性,丑陋就會成為優美的對立,于是滑稽的、幽默的、譏諷的、嘲笑的,便成為為文的藝術,當藝術家借用舞臺造像時,一種類型便出現了,它以夸張的手法、巧妙的結構、詼諧的臺詞及對性格的刻劃,從而引人對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對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尚π韵矂∮杀榷?。
黑格爾在《美學》第三卷下冊中寫道:任何一個本質與現象的對比,任何一個目的因為與手段對比,如果顯出矛盾或不相符,因而導致這種現象的自我否定,或是使對立在實現之中落了空,這樣的情況就可以成為可笑的。
不浮所望的品質,是引發可笑性的致因。
角色,一旦成為造型藝術的主人公,它就處于品質可塑性的藝術狀態,高級的可笑是幽默的意境,譏諷的丑陋是通過對現實幽默的嘲笑而意境的。贊揚的歡笑,諷刺的嘲笑,詼諧的謔笑,讓可笑性真正成為有意境的奢侈的幽默。
在嘲笑中顯示正義的力量,
在理性中達到詼諧的批判效果,
在滑稽形式中表現嚴肅的主題,
在可笑的喜劇中茲生幽默的意境。
這就是我至今認知的集成。
段谷風《元曲三百首書畫集·康進之[梁山泊李逵負荊]》69×48cm(憨牛居藏珍)
古希臘偉大的阿里斯托芬,歐洲喜劇之父,給我們留下的遺產,也是用喜劇在舞臺上塑造幽默的意境。他讓我們看到,與埃斯庫羅斯命運悲劇不同,祭祀酒神時的鬧劇狂歡,游行演變而來的是, 主人公以滑稽、幽默及對旁人無傷害的丑陋、怪癖,表現生活中或丑、或美、或悲的一面。藝術家在造像時的角度不同,手法不一,因此,喜劇可劃分出不同的類型。其中包括諷刺喜劇、即興喜劇、幽默喜劇、歡樂喜劇、正喜劇、荒誕喜劇與鬧劇等等。但與用可笑性塑造幽默意境的目的是一致的。讓人在譏諷的笑淚中感悟正義的理性,是喜劇批判的選擇。
魯迅關于“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nbsp;
這實質是中華寓莊于諧的傳統。嚴肅莊重的價值,用詼諧幽默的語言來說明,使人在輕松和愉悅中感其深刻的蘊含。偉大的關漢聊是我們中華的驕傲,《救風塵》開古典喜劇先河?!段鲙洝贰独铄迂撉G》等十大名著,相繼問世,標志中國喜劇進入范疇時期。這都是將無價值撕破給人看的藝術。
人情的美好,人性的追求,人格的崇尚,成為舞臺的角色,成為性知覺定向的光譜。
苗再新《元曲三百首書畫集·史九敬先[老莊一枕蝴蝶夢]》68×68cm(憨牛居藏珍)
性知覺,從哲學角度實現了人類有意義的選擇,祟高、優美、悲劇、喜劇——人類,用舞臺化的史詩,讓角色成為凈化靈魂的藝朮。
性與欲,讓眼睛第一次從動物的天性中生發了思想,感覺了知覺動向力的牽引,因男人與女人的本能,更早于私有制的家庭,發現了美的光譜效應,牽掛與抗拒的本能動因,因性感美的發現,杵戳與包容的交合欲求,基家庭美感的道德化,讓人類貝有了交媾與繁衍 的人格底線。于是,私欲權出現后,男人化對女人化的占有意志,讓美麗成為女人化的稀缺范式,私有欲,第一次用道德與法,約束有限稀缺與無限欲望的困惑。
施勝辰《柜中緣》68×68cm(憨牛居藏珍)
對女人生理與心理的渴求與掠奪意志,讓男人在家庭契約前有了高于動物交合成本的價值知覺,從而,私欲不再因暴力而胡來,性交,第一次成為婚姻的奢侈。當這一天,私有制成為了家庭的普遍意識時,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便成為藝術的有目的的定向,眼睛中的思想,發現了超越人體自然美的形而上:
崇高——人格的浩然戰勝恐怖的悲哀,
優美——有教養的自然與有尊嚴的典雅,
悲劇——正義的苦難與命運的詠嘆,
喜劇——幽默的意境譏諷丑陋的現實。
私欲權出現后藝術的定向,讓美的選擇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目標,它不同于優美期人類對比例與曲線的理想,更不同于英雄期對赤裸杵戳的渴求,她,泛化為藝術的文化,人們用美詮釋性與欲、愛與戀的圖像,并有了用美標志模板的尺度,性情范疇也應美的家庭契約化而文明。
起源于性知覺的光譜效應,說白了,就是亞當與夏娃,伏羲與女媧,太陽與月亮,陽剛與陰柔,光明與神圣,命運與正義,男人與女人。
可愛的小臉,泌著嬌嫩血色的肌膚,魔鬼的身材,這,已不是美的向往,美感用人格的形而上,讓單純的性交,擺脫低級,藝術的定向,用《勝利》《自由》《真理》《青春》,欣賞作為形而上的女人。
施勝辰《鐘馗嫁妹》68×136cm(憨牛居藏珍)
她,男人化中的女人,不再是花瓶,不再是性感奢侈,而是
為了抗拒而撼衛正義的命運,
為了牽掛而充滿柔情的婉約,
為了申張而維護尊嚴的悲嘆,
為了心靈而譏諷丑陋的境界。
正因為有了她,男人化才有了舞臺,有了詩意,有了角色,有了藝術的光譜,有了文學的女人,也許,這一刻,男人和女人才有了真正的故事。
她讓
窈窕成為淑婉的詩經,
雋永成為清雅的格調,
婀娜成為舒展的舞姿,
平淡成為似水的境界。
她成為
純粹的超越,
和諧的理性,
單純的高貴,
優雅的天真。
她作為
藝術的舞臺上,
美的呈相發生,
視域中心,
永遠只能看到兩種人——
男人和女人。
男性的女性化,
一下子,讓
陽剛有了陰柔,
就象
太陽有了月亮,
好美呀!
性知覺將藝術定向了——
作為藝術的精神象性。
杜樹森《屈原·九歌》68×52cm(憨牛居藏珍)